top of page

愛動兒的額頭總是偏熱?

近年,一直在觸碰裡感受生命。在無聲中,真實地跟眼前人安靜溝通,好好相遇。


在這些瞬間,有些片段化作記憶,成為思考與追尋觸碰何以滋養生命的印記。在某幾次與小孩(4-5歲)的觸碰裡,我發現一個有趣的「現象」﹕愛動的孩子,額頭溫度一般偏高於其他身體位置。從經驗上來看,也較「沒那麼愛動」的孩子顯著。


「他們愛動,體溫偏高,是身體在散熱啊﹗很自然正常啊﹗」我如此想著。


但,為何是額頭?


據說,孩子年齡越小,頭部散熱佔全身的散熱比例就越大。新生兒頭部散熱可達全身散熱的50%。由於頭部散熱多,所以摸起來局部溫度會稍高於其他身體位置。加上,還因頭面部血管豐富,離心臟又近,使局部溫度高於全身平均體表溫度。

是啊﹗在生理上可以如此理解。


但有趣的是,他們的身體在安靜狀態,額頭溫度仍然偏高於身體其他位置。於是我開始思索,除了散熱,這有趣的身體「現象」背後,可能隱含的情感意義。


摸得到的額葉?

從大腦構造來看,額葉位於額頭正後方,也是四個大腦區域中面積最大。這個區域主要涉及思考、創造、判斷、決定、情緒、社交行為等運作,以及執行運動機能等。

額葉在嬰兒六個月大時,就開始慢慢運作,帶來了認知的第一線曙光。但額葉要到青春期左右才發展成熟,這部份的大腦是負責推理、判斷、抑制情緒。在此之前,人受到情緒騷動比理知騷動強(《大腦的祕密檔案》)。

當我們了解到額葉的基本功能,或許能稍稍透露一點兒線索。

愛動兒的認知世界

有一段日子,我曾經到幼稚園跟一班既可愛又獨特的幼兒上小組課。

小組課的主題是「身體與安靜」,希望透過一些靜心及觸感小活動,安穩孩子的身心。動能強的孩子,圍成一圈,很自然會瞬間熱鬧起來,心情興奮,往往難以安靜,更難以聽到各樣「指令」,如﹕坐下來、安靜一些、交給同學等。

當這種情況發生,若我們失去耐性,無可避免地聲線會突然變大,樣子也變得嚴肅。在孩子的當下世界裡,他們會覺得不解﹕為甚麼我不可以這樣做?我不是故意/惡意的?為甚麼要這樣跟我說話?我不喜歡這樣…等等

此時,還未發展成熟的額葉未能詳加思考,但感覺敏銳純真的孩子,透過我們的聲音和樣子的變化,就能感受到,他接下來「可以或不可以做甚麼」。而這種判斷,不是經過思考,而是透過感受。

從不解到誤解

無論是腦神經科學,還是無數的親身經歷。孩子們教會我一件事﹕他們都是感覺敏銳、直接善良的。

這年紀的他們,還未懂得計算,沒有成年人的機心與老練。他們的感受來得直截了當,思考的速度遠遠不及情緒的來度。當他們不解為甚麼我們硬要阻止他們覺得不帶惡意的行為,如﹕擺動身體、跑跳、大聲說話等,繼而說成「我們很不聽話」、「我們很頑皮」、「我們很難教」…

每當他們聽到大人如此這般說著的時候,小小的腦袋裡,自然會產生很多(或更多)的不解。不解,就是不明白的意思。他們會運用他們的小小思考力,去嘗試「想明白」,為甚麼大人們總是這樣說我?

然後,他們會覺得自己被誤會了﹗

「我這樣做,但我不是惡意的﹗」

如果我們選擇和願意去聆聽的話,他們就會把心裡的話告訴你。心裡的話,就是他把他的感受告知我們。若果,我們因為忙碌、心煩而閉上耳朵,我們只會覺得他們的行為討厭,慢慢演變成「他」這個人討厭。

若果「不解」是屬於頭腦的。那麼,「誤解」必然是屬於內心的

額頭偏熱的情感意義

或許,愛動兒的行為讓我們不解。同時,我們對待他們的反應,也讓他們感到不解。


這種不解,是思考,也是感受的。


我猜,他們有很多疑惑。在疑惑的同時,他們會感到不被了解(我被誤解了),腦子裡想要去「想明白」。但情感上,卻因被誤解而感到生氣、憤怒,甚至不忿。


小小的身軀,情感既直接又濃烈。額頭,正好是思考與情緒交匯的停駐點,這裡的溫度,正好告訴我們,這些獨特孩子的需要。


從觸碰和相處的經驗裡,我這樣猜想。



79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bottom of page